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“精准思维”

作者: 时间:2020-10-10 点击数:

 

2020-06-11来源:新华日报作者:韩庆祥

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。在统筹全局的过程中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施策。这一基本方略贯穿始终、覆盖全面、收效明显。跳出疫情防控,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了打好“三大攻坚战”,其中第二大攻坚战,就是“精准脱贫”。再回溯到他所强调的实施高质量发展、建设美丽中国、弘扬工匠精神等,不难看出,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方略的理解、把握和运用,不断走向了全面、系统、完整。由此,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总书记的“精准思维”。这种“精准思维”,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施高质量发展实际结合起来,逐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精准思维得以成立,是由于它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。

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具有“质量度”相统一的原理。这一原理是:任何事物和对象都具有质、量、度三个方面。质,指这一事物和对象的内在规定性,它是这一事物之所以成其为这一事物的根据,各个事物因为质的不同,便彼此相互区别开来了。量,指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它可以度量,事物之间也会因量的不同而区别开来。任何事物和对象都有量的表现,没有量的表现的事物和对象,是不存在的。度,是质和量的统一,是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、范围和幅度。

精准思维之准,必须在质、量和度三个基本方面体现出来。如果在质上不精准,就难以体现这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;如果在量上不精准,就更谈不上精和准了;如果达不到那个度,也是不精准的表现。所谓精准,就是在定性、定量、定度上的精准。谈论精准思维的哲学基础,讲的是精准思维之道,它体现的是科学精神。

精准思维,是一种注重务实、具体、准确、精细、精致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,它反对用一般代替具体、用原则掩盖问题。

精准思维,首要是一种思想方法。作为一种思想方法,精准思维首先要求“把准脉”“开准方”。一方面,它要求以科学精神来看待对象和事物,以实证分析方法分析问题,做到精准把脉。另一方面,它要求“开准方”,即对症下药、量体裁衣、因材施教,方法准、见效准。开方精准,往往事半功倍,开方不准,往往事倍功半,若“差之毫厘”,就会“失之千里”。这叫做 “精准开方”。

精准思维,其次是一种管理方法。所谓精准管理,就是实行差异化管理。任何对象和事物都具有质、量、度的差异,要管理得好,就必须注重差异化管理。差异化管理的具体体现,就是分层管理或分级管理。因为事物因质、量、度不同而区别开来并呈现出差异,这种差异具体体现为事物是分层次、分层级、分级别的。只有注重分层管理或分级管理,才有助于做到精准。这叫做“精准管理”。

精准思维,还是一种工作方法。精准思维要求我们切实整治和破除形式主义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,切实避免一味的“一刀切”,切实避免只抓大而放小;精准思维要求我们切实做到分类施策或分层施策。这叫做“精准施策”。

精准思维作为一种思想方法、工作方法,讲的是精准思维之术,它体现的是求实精神。

精准发力,是精准思维在实践行动上的具体要求和体现。精准发力,内在要求做好几个基本环节:具有问题意识;发挥工匠精神;注重做事细节;做到落细落小;达到精美精致。

具有问题意识。就是要发现问题及其症结所在,为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做好前提性准备。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具体。我们有些人说话、做事,往往是宏大叙事、大而化之、抽象空谈、似是而非,即无的放矢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缺乏问题意识,不去发现问题,找不准问题及其症结所在。

发挥工匠精神。就是对准焦距、找准穴位、下点要准,即找准问题及其症结之后,就要确定具体实际的操作方法,注重可行性和精确性,像工匠打铁一样,一锤一锤地敲,敲准敲实,久久为功。一件工艺品做得很精致,就与工匠精打细敲有关。

注重做事细节。就是力戒粗糙、模糊、糊弄,做事要严谨、严格。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,细节决定成败。如果说在追求发展速度阶段,我们注重大规模、高速度具有其历史合理性的话,那么,在新时代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,我们要避免一味地“抓大放小”“不拘小节”的思维陋习,要注重细节,注重细致,注重精细,注重细小,把细节做精做准。

做到落细落小。我们所期望的落实,是真正地落实到位。这种真正落实到位,就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,落实到每一个关键点上,落实到每一个关键环节上。如果做不到这些,既不是真正落实,也不是精准发力。

达到精美精致。在我国发展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发展阶段,在“大数据”时代,就必须注重社会治理各个方面的精准、精细、精深、精巧、精美、精良、精彩,即建设“精致社会”,这是实施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,也是大势所趋。精致,既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运,也关乎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,更涉及每个人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。当今我国社会存在和出现的很多矛盾、问题、难题乃至冲突,在一定意义上正与各项工作做得不够精致有关。我们可以把“精致理念、精致精神、精致思维”推广到我国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各个领域,推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。

精准思维强调并注重精准发力,讲的是精准思维之行,它体现的是工匠精神。

据新华社大数据词源追踪发现,“精准”这个表述,最早见于2013年11月3日。当时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,提出“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,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,把工作做细,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。之后,“精准”开始在各类会议、文件中频繁出现。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提升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基本方法的高度,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。

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具有对“精准”的重要论述,而且他在实践工作与治国理政中,也注重运用精准思维,具有一些体现精准思维的典型样本。

精准思维典型样本之一:调研工作务求“深、实、细、准、效”。习近平同志早年在浙江担任省委主要领导时,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,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《之江新语》一书的第一篇《调研工作务求“深、实、细、准、效”》让人印象深刻。这五字经,其实质就是做到精准。只有“深”入调查研究,才能把调查研究做“实”,即了解实际情况,这种实,就体现在把调查研究做“细”、抓“准”,而只有“做细”“抓准”,才能使调查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“效”。调研工作务求做到“深、实、细、准、效”,是“精准思维”的雏形。

精准思维典型样本之二:精准脱贫。精准脱贫,是“精准思维”在脱贫实践上的进一步升华与自觉运用。

在习近平总书记那里,精准思维紧扣扶贫脱贫重大攻坚战,进一步细化为“六个精准”。即坚持扶持对象精准、项目安排精准、资金使用精准、措施到户精准、因村派人(第一书记)精准、脱贫成效精准。六个方面分别对应了工作对象、主要抓手、资源配套、任务分解、干部配备、绩效核查,可以归纳出完整的、彻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。不仅如此,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精准脱贫问题上,还进一步强调分类施策。

精准思维典型样本之三:中国抗疫要做到精准施策。精准施策,是“精准思维”在抗疫实践中的有效运用与实战检验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密集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政治局会议。特别强调在统筹兼顾的同时,还要注重科学分析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防止对不同地区采取“一刀切”。在疫情防控初期,各方都在积极努力,但精准治理不太到位。针对这种情况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“科学防治、精准施策、分区分级”。就是说,要分区分级,对疫情防控的区域、风险级别进行划分,进而分级精准施策。疫情防控中的每一项举措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,构成了一个思维缜密、行之有效的行动体系,而精准施策是贯穿这一体系的一条主线。

发端于扶贫脱贫的“精准”,已延展到全面深化改革、创新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,逐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与战略思维、创新思维、辩证思维、法治思维、底线思维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。

(作者为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、中央党校一级教授、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)

 

Copyright© 东北林业大学体育部  学院地址:地址: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:150040 技术支持:网络中心